a – 张艺兴人民日报撰文:敦煌召唤着我们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剧照。身着白色服装者为张艺兴。 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敦煌,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正以年轻的方式重焕新生。这一年来,参与中国国家话剧院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的创排与演出,我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召唤,是如何在当下引发共鸣、唤起情感的。 记得自己最初与敦煌结缘,是一次音乐创作。2021年,我创作了歌曲《飞天》,想用流行音乐重新诠释敦煌壁画自由、灵动、超然的美。没想到,年轻人留言热烈,他们说以这首歌为切入口,第一次认真地走近敦煌、了解敦煌。这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恰当的“打开方式”。 我始终相信,文化传承离不开“动人”,而动人的前提是“走心”。让年轻人靠近,讲述传统文化便不能板着面孔,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只有当年轻人觉得“这与我有关”“我听得懂”“我愿意表达”,传统文化才会更加生机勃勃。 这也是我参演《受到召唤·敦煌》的初心。剧中我一人饰演1935年的常书鸿与2035年的张燃。常书鸿放弃巴黎生活,只身奔赴西北大漠,燃尽一生接续文化的薪火;张燃则是未来的数字文保工程师,用科技手段点亮壁画生命。一个是“燃尽”,一个是“点亮”,两个人物跨越百年,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守护敦煌。 主创团队曾去敦煌实地采风,近距离感受那些壁画上的笔触与温度。这趟行走,犹如沐浴在历史的风里,我们只觉这“风”温柔翻动古老的篇章,那些饱经岁月磨砺却依然熠熠生辉的往事,化作商队的驼铃、边关的羌笛、沙场的号角,直抵耳畔。 …

Read More

a – 锐评|“值得信任”才是大国应有的样子

近期,不少西方咨询公司展开的多项国际调查凸显出共同趋势:中国的全球好感度稳步上升,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中国可信”。 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这些年,全球局势风云变幻,不确定性直线上升,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值得信任的,不仅是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30%的贡献率,更是对互利共赢、和平共处原则的坚守。 “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携手各国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是有实力能做到的。中国提出并推动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支持。许多观察者感慨:为什么只有中国始终做到言行一致?   “知其所来,明其所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深刻影响这个东方国度。“和合共生”的古老追求,融汇于互利共赢的国际交往;“讲信修睦”的价值理念,蕴含在言出必践的行动担当;“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在“命运共同体”中找到清晰回响……东方智慧不只支撑起当代中国的外交理念与行动逻辑,也让世界看到了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路径。中国和平发展之路,打破了西方“国强必霸”的逻辑,构建多极化世界秩序的努力,让“霸权终结的曙光展露在新的地平线上”。 有学者指出,西方首先承认的是实力的逻辑,在展示实力的基础上才会“看见”中国讲究的道德的逻辑、理性的逻辑。这些年,中国着力向“新”而行,发展红利惠及世界;科技领域硕果累累,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接连突破;文化软实力悄然提升,China Travel走红,《黑神话:悟空》问世……从跟跑到并跑,甚至某些领域的领跑,“强起来”的中国获得了更多人的重新认识,一个与西方描述“不一样”的中国形象更多地被看见。   “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中国始终保持着目标理念与政策方针的延续性。尽管时代环境不断变化,但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向着规划目标坚定向前,绝不会因围追堵截、噪音杂音而摇摆不前。越压越强的发展韧劲,心无旁骛的运行状态,稳扎稳打的发展节奏,见证并砥砺着稳实、从容的发展心态。“志不移、道不改”,是确定性最大的来源,也让中国成为全球各国“最理性、最坚强、最可靠的伙伴”。 犹记2015年,有外媒评论,“中国谨慎地走入了大国角色”。如今,世界比以往更加渴望稳定性、领导力和方向感,而在国际舞台中心的中国,脚步更加坚定,姿态更加自如,形象更加真实。一个坚定自信的文明古国、一个言出必践的负责任大国、一个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逐渐冲破厚重的舆论幕布,击碎了某些人长期编织的“信息茧房”。这也说明,大国形象的塑造,从来不在威逼利诱的话语,而在润物无声的实践;从来不在刻意营造的“人设”“光环”,而在持之以恒做“难而正确的事”。从解决“挨打”“挨饿”问题到解决“挨骂”问题,沿着脚下之路坚定向前,“大国的样子”必将更加清晰。…

Read More

a – 任正非谈昇腾芯片:美国是夸大了华为的成绩

近日,在深圳华为总部,围绕大众关心的一些热点话题,人民日报记者一行与华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面对面交流。 昇腾芯片被“警告”使用风险,对华为有什么影响吗?任正非表示,中国做芯片的公司很多,许多都做得不错,华为是其中一家。美国是夸大了华为的成绩,华为还没有这么厉害。要努力做才能达到他们的评价。我们单芯片还是落后美国一代,我们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用群计算补单芯片,在结果上也能达到实用状况。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人民日报 流程编辑:u02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下载“北京日报”客户端 阅读体验更佳哦 …

Read More

a – 我们的1945 | 陈英:“我要记录下他们的英勇事迹”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1942年元旦这天,《晋察冀日报》刊登了一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歌中塑造了一名成功将日军引入我军包围圈最后英勇牺牲的少年英雄形象“王二小”,在艰难的岁月里鼓舞了无数军民的士气。 “王二小”的故事发生在河北省平山县滚龙沟,那里也是晋察冀日报社驻扎过时间最久的地方。原《晋察冀日报》编辑陈英,是最早在抗日根据地传唱这首歌的革命者。 在陈英的家中,已是101岁高龄的老人熟练地在《晋察冀日报》复制合订本中翻出“王二小”的相关报道,并轻声唱起这首革命歌曲。 透过一张张泛黄的报纸,嘀嘀嘀的发报声、印刷机低沉的作业声、笔尖划过木板的嘎吱声……那些早已隐入岁月长河中的声音,仿佛又回响在陈英的耳边,勾起那段关于抗日的记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后,日军把接下来的目标锁定为占领涿州、夺取保定。为避开日军的“扫荡”,本已考取了保定女师附中的陈英被迫回到位于定县小王褥村的姥姥家避难。 但很快,定县也被日军占领,小王褥村被突袭,280多名青壮年村民一夜之间被日军屠杀。“村里血流成河,房屋被烧,粮食被抢,舅舅家的六个孩子全部死在了日军刀下,我躲在姥姥家的地窖里才幸免于难。”自此,抗日救亡的坚定信念便深埋于少年陈英心中。 1937年11月,聂荣臻将军率领抗日队伍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随后队伍不断壮大,展开游击战,收复敌占城镇,因日军“扫荡”被迫辍学的陈英也重新回到了课堂。1940年,从华北联大毕业后,陈英毅然投身敌后战场,先后成为晋察冀日报社的译电员和编辑。 …

Read More

a – 温故 | 北京这座“地下宫殿”何以轰动全国,蜚声海外?

前不久,全面改建的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重装亮相,再现幽燕2000余年大汉风韵。这处于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的遗址,是新中国发现的第一座“黄肠题凑”葬制的西汉诸侯王墓,当时便轰动全国。伴随着京城文物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如今,这里被纳入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成为“一馆三址”中的大葆台遗址馆区,重展幽燕华章。 (1)重大考古发现轰动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开展大规模基本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考古工作也有了新发展,大葆台西汉墓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发现。 1974年,东方红石油化工总厂注意到丰台区郭公庄大队大葆台村的两个大土堆,想利用这里高凸的地形,深埋几个大型储油罐。开工前,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先来钻探,一个探眼打下去,带出了木头、木炭和白膏泥。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得知后,请地质勘测处补打了十几个孔,这次除了木头、木炭和白膏泥,还探出了一枚五铢钱、一块带漆皮的圆木头。经专家鉴定,这里是一座西汉大型木椁墓。东方红石油化工总厂最初的计划由此搁置。   1974年,北京大葆台西汉墓遗址发掘现场。 1974年7月,北京市委决定尽快发掘。8月中下旬,考古发掘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由于使用机械清运,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运走封土13130立方米。封土清运后就是正式发掘墓室,但墓口不好找,发掘小组特意从安阳殷墟请来三位老探工。经过一番勘探,他们终于找到了墓口,也大致摸清了墓室四周的范围。 这是一座篮球场大小的墓,墓室南北各有一条墓道。由于在墓道中发现了鎏金铜铺首、绳纹筒瓦和五铢钱等原本不应该出现在墓道中的器物,考古人员判定此墓应该被盗过,而且,从现场焚烧过的痕迹中还可以看出,盗墓贼不仅盗墓,还放了一把火。幸好,因墓室缺氧火自然熄灭,这座纯木结构的大墓才没有被付之一炬。   …

Read More

a – 六必居三字是严嵩题写的?不可能

说到京城的老字号,不能不提到六必居。因为据说它有近600年的历史,“创业于明嘉靖九年(1530)”;和“六必居”连在一起的,还有明朝奸相严嵩。已故当代学者王永斌先生在《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中,是这样介绍六必居的:“前门外粮食店街的六必居酱园是全国驰名的老字号。人们都传说,其店堂内悬挂的‘六必居’牌匾是明朝时严嵩所写。”——传说归传说。严嵩题匾的事是真的吗?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丛书之一的《商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已故民俗专家叶祖孚曾著文《揭开六必居之谜》。他说,1965年的一天下午,人民日报社原社长、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曾到六必居支店六珍号,通过六必居酱园原经理山西人贺永昌,借走了六必居陈年老账和大量房契进行考证。史料证明,六必居不是创业于明嘉靖九年(1530),而是创业于康熙十九年(1728)到五十九年这四十年间。账上记载这家最早的店名是“源升号”,直到清乾隆六年(1741),账本上才第一次出现“六必居”的字号。既然它创业于清初,就不可能由明代首辅严嵩题字了。 《商街》里还有一段文字说,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先生也通过搜集大量文书、契约等证物,提出六必居确实是创建于明朝中叶——然而笔者注意到:宋兆麟先生所得到的契约文书,都是1922年以后补办的;清以前的店铺及文书档案,庚子事变时(1900)“尽被火焚”。 说严嵩为店铺题匾,当是商家为提高身价所做的噱头。而诸多材料之所以把六必居的历史提前到明朝中叶,说到底,不过是为了“就和”严嵩,好让他能给六必居题上匾额。 严嵩是怎么给六必居题的匾额呢?据王永斌先生引述的传说,严嵩没做官之前,常来六必居喝酒,掌柜的跟他熟了,就让他给店里写了块牌匾。还有一个说法是,严嵩爱喝六必居的酒,做了官以后,常派人来六必居买酒。店掌柜想借严嵩提高身价,就托严府仆人想办法让严嵩为店铺题个牌匾。仆人就去求严嵩夫人,严夫人知道严嵩不可能为一个店铺题匾,于是就在严嵩面前反复写“六必居”三字。严嵩看夫人写得不好,就写了个样子让夫人照着练。于是,“六必居”三个字就这样得到了——王永斌先生说的这两个传说反倒证明了一个事实:六必居当初是造酒的。如果说“六必居之所以长存至今,就是因为它制作的酱菜好吃”,那“创建于明朝”之说就不攻自破了。 六必居的前身,是位于前门粮食店街的“源升号”。康熙十九年(1680),山西临汾西杜村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兄弟三人来到北京,开办了“源升号”酿酒作坊。他们以“掐头去尾取中段”的摘酒工艺酿造的“二锅头”,以酒质纯净、口感平和、香气醇厚赢得了市场。“六必”,是他们总结的酿造好酒的六个必要条件,即:黍稻必齐,麯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黍稻是用来造酒的粮食,质量必须要好;用来发酵的麯蘖(qū niè)必须正确,好麯才能出好酒;水泉必香要求的是水质要好;陶器必良是对造酒器皿的要求;湛炽必洁是要求造酒过程中的操作要避免污染;火齐必得是对蒸馏火候的掌控要适当。也就是说:六必当初的问世,与腌制酱菜并无关联。 如今,赵氏三兄弟的塑像安放在前门源升号博物馆内;“六必”的内容,也写在博物馆的墙上。来这里了解一下“二锅头”产生的历史,您就会得出结论:“六必居”原来跟严嵩并不搭界。  …

Read More

a – 百余年前北京孩子的游戏,你玩过几个?这个游戏最受欢迎

儿童节带孩子玩什么?现代人的选择太多了,游乐场、海洋馆、水上乐园、博物馆应有尽有。如果没有时间外出,也可以随意挑选新奇的玩具、绘本当礼物。晚清时期可没有这么丰富的选择,彼时的童年生活有哪些乐趣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何德兰的文字记述和相机镜头,一窥其中的点点滴滴。 何德兰(Isaac Taylor Headland)是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1890年来华后担任汇文书院教习。他在北京工作生活近20年之久,一方面与达官贵族来往颇多,曾多次为光绪皇帝翻译并提供西方书籍,其夫人则是慈禧太后及清朝众多达官贵妇的家庭医生;另一方面,又特别关注北京儿童的生活,学生们课余时玩的游戏,大街上嬉戏玩乐的孩童,中国保姆给孩子们哼唱的歌谣,都是他观察的对象。   母亲或保姆捏着小孩儿的手指,唱一首关于手指的儿歌。 100多年前的中国,内忧外患,饱受欺凌,但何德兰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并不寂寞乏味。街头儿童口中总有唱不尽的儿歌,比如《小耗子上灯台》: 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哭着闹着叫奶奶,奶奶赶集还在外。小耗子急得直挠腮,急中生智把头拍。卷成小球滚下来,摇摇晃晃逃得快。 这首时至今日仍被传唱的儿歌(版本各异),被何德兰在《中国的男孩女孩》一书中毫不吝啬地赞美,“比那首英语国家的儿歌《杰克和吉尔》更值得向人们推荐”。 何德兰特别调查了老北京孩子们所玩的游戏,他发现这是“一座迄今为止还没有被人发现的宝藏”,游戏的种类多到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种。孩子们凑在胡同口,只用木棍、石块、头顶的辫子等简单的道具,甚至什么也不用,都可以玩得兴奋不已、笑声不断。 …

Read More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Linkedin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