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著名老艺术家、第一代“白毛女”孟于103岁了!一起送祝福
2025年6月26日,正值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离休干部、原中央歌舞团副团长、著名老艺术家孟于同志103岁生日之际,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尹寿松,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人力资源部主任崔放,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人力资源部副主任张语桐一行专程前往孟于老人家中,代表集团党委及离退休人员服务部向这位世纪老人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生日祝福。 Your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尹寿松副书记首先代表集团党委,向老人介绍了集团一年来在艺术生产、创作和演出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并表达了集团对老艺术家的深切关怀。大家围坐在一起,与孟于老人亲切交谈,共同回忆往昔峥嵘岁月,畅叙深厚情谊。尹寿松书记一行关切地询问了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家庭生活情况,叮嘱她务必保重身体。随后,他们向孟于老人敬献了精心准备的寿桃糕点和花篮等慰问品,将美好的祝愿献给这位令人敬仰的百岁艺术家。 “百岁老人”孟于同志 孟于,女,歌唱家,四川成都人,1922年出生,1939年12月参加工作,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历任中国民族青年文工团、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中央歌舞团演员、艺术处副处长、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副团长。1984年离休。她是《白毛女》《血泪仇》等的表演者,是电影《白毛女》喜儿配唱者之一,演唱《平汉路小唱》等歌曲,在祖国音乐画廊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a – 这首歌的词作者居然是→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这首家喻户晓的《卖报歌》创作于1933年,彼时上海街头报童们在硝烟与贫苦中奔走叫卖的身影,触动了创作者的心弦。作曲家聂耳与词作者安娥携手,将对底层人民的悲悯、对革命的热忱,化作音符与文字,共同铸就了这首传唱至今的时代经典。 词作者安娥,不仅擅长作词,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与剧作家。但鲜为人知的是,她还曾在中央特科工作过,是一名中共地下情报人员,为我党情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崭露头角赴革命 安娥,原名张式沅,1905年出生于河北省获鹿县范谈村(现石家庄市长安区),后随家人迁往保定。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上海、济南等地的学生、工人纷纷响应,但保定的学校由于长时间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教员们的思想尤为守旧,他们视五四运动为洪水猛兽,严格限制学生的生活和自由,禁止学生接触进步书籍、集会、谈论国家大事等。 面对学校的高压政策,学生们虽然心怀不满,却无人敢公然反对,但具有进步思想和出色组织能力的安娥勇敢地站了出来,毅然决然地带领全班同学罢课,体现出她对旧秩序的反抗精神以及对新思想的热切追求。 1925年,年仅20岁的安娥,开始为追寻独立、自由、平等而努力,她坚信共产主义是解放全人类,也是解救她自己的唯一途径。在大学期间,安娥积极投身学生运动,踊跃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示威游行。在一次活动中,她认识了中共地下党员邓鹤皋,在他的带领下,安娥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北京团总支的抄写员,同年她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安娥受周恩来等人派遣,远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深造。在此期间,她结识了中山大学职员郑家康。1928年,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苏联情报机构)的东方部急需一位“年纪小、嘴巴严、懂俄文、工作勤勉”的工作人员,符合这些条件的安娥在郑家康的引荐下来到了这里工作,并担任东方部中国局首长的助手。安娥主要负责整理资料和笔译工作,偶尔也会承担案件审理的口译工作。虽然工作开展起来并不容易,但安娥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能力和觉悟均得到了大幅提升。 密传情报展身手 1929年,安娥结束了在莫斯科3年的学习和锻炼,返回上海。在苏联的几年间,安娥无时无刻不牵挂着祖国的革命事业,回国后的她根据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正式加入中央特科。为了方便开展工作,更是为了保密,她将名字改为“安娥”。…
a – 80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80年前的今天 1945年6月26日 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 在美国旧金山退伍军人纪念堂 举行《联合国宪章》签署仪式 这一天也被命名为 “联合国宪章日” 当年 中国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
a – 面对警察,丧心病狂的毒贩拉开了手榴弹……
“我问嫌疑人,‘这是什么东西?’他回答炸弹的时候,我大脑瞬间宕机了……” 忠警官讲述自己从警生涯最难忘的一次经历。 近日,云南省瑞丽市第三民族中学100余名师生齐聚一堂,同上禁毒宣传课 云南德宏边境管理支队移民管理警察忠警官(化名)作为该校“向日葵”法治辅导员,“全副武装”后站上了讲台。当学生问起,从警生涯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时,忠警官依然心有余悸。 “现在回想这件事情,还是很后怕,当时如果手榴弹炸了,肯定有人牺牲,因为我们打开车门抓捕嫌疑人时,手榴弹就在身下。”负责这件案件侦办的忠警官说道。 毒贩疯狂逃窜,移民管理警察“十面埋伏”,狂飙、截停、开枪、拉引线……跟着忠警官的描述,时空仿佛回溯到了那天。 当天 忠警官得知 毒贩准备外出运送毒品 …
a – 孙颖莎人民日报撰文:人人都是奥林匹克的参与者
回想起不久前结束的多哈世乒赛,我依然心潮澎湃。顶住压力成功卫冕女单冠军后,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亲自为我颁发冠军奖杯,令我备受鼓舞。竞技场上,球不落地,永不言弃。拼尽全力、挑战极限、超越自我,这是所有参赛运动员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格言的永恒追求。 2008年,我在电视机前观看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张怡宁与王楠的精彩对决令人热血沸腾。颁奖仪式上,3面五星红旗同时升起的画面,更是点燃了无数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那时,我接触乒乓球不到3年,奥林匹克的种子已在我心里悄然生根。 从那时起,我的人生有了方向。每次捡球,总想着把球盆再装满些,这样就可以多打几个球;累到胳膊都抬不起来时,看到跳跃的小白球,还是会忍不住挥拍。进入省队后,我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每次训练比别人早起一小时,下训后还要再加练几十分钟。我知道,当决心为祖国荣誉而战时,便容不得一丝懈怠。 努力不会辜负每一个追梦者。20岁时,我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块奥运金牌。站上最高领奖台,听到国歌响起,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只有把个人梦想与祖国荣誉结合起来,才会拥有那份坚不可摧的力量。 成长的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竞技体育的残酷就在于冠军只有一个。但是奥林匹克史上的无数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为梦想拼尽全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冠军。 巴黎奥运会上,我身兼3项,为国乒包揽5金尽了自己的一份力,对奥林匹克精神也有了新的感悟。混双决赛后,我们和外国运动员一起合影;闭幕式上,我代表亚洲运动员,与巴赫主席以及各大洲运动员站在一起……这些暖心的画面,深深定格在我的脑海中。体育是促进和平的力量,“更团结”彰显了奥林匹克的时代使命。 体育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人人都是奥林匹克的参与者。我很高兴看到,有越来越多体育爱好者尽情挥洒汗水,用体育运动为健康生活添彩。我相信,每个人对体育的热爱、为梦想的坚持,将共同汇聚起奥林匹克的时代荣光,为构建山海相连、人文相亲的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体育力量。 (作者为中国乒乓球队运动员,人民日报记者孙龙飞采访整理)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
a – 阅读,是最小也是最大的事 | 北京实体书店活动预告(6月21日~6月27日)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下载“北京日报”客户端 阅读体验更佳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手机客户端 …
a – 温故|北平卫生局长惨死!70年后,市档案馆揭开真相
在刚刚过去的国际档案日宣传周期间,档案馆的民生服务再“上新”:全国首个跨省域民生档案查询利用平台——京津冀档案共享利用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回望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从筹建档案馆起步,不断发展壮大档案的收藏与利用,如今它已成为服务社会与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帮手。 建馆保藏国家历史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档案工作。国家的全部档案,都被看作是国家的历史财富。在旧中国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党和政府按社会主义原则建立起国家档案制度,筹建档案馆,收集档案资料,为新中国的各项工作服务。 1952年11月,受中共中央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创办专修科档案班。1955年,创建历史档案系,标志着新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正式建立。短短数年,就先后培养出近500名档案工作干部,分布在全国各个档案工作岗位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逐步建起档案馆、档案室。图为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档案员在整理档案。 冯文冈摄 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要求国家档案局全面规划,逐步在首都和各省区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档案馆。(1956年4月21日《北京日报》1版,《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当年,面积达2.1万平方米的中央档案馆就在首都北郊动工兴建,三年后建成启用。1958年,北京市档案馆建立。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也都建立了档案室。 1956年4月21日,《北京日报》1版 当时档案馆的主要工作是收集整理档案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科研人员提供查阅。党的档案资料,特别是党中央和省级以上党组织的各种文件及原稿的收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很多白色恐怖时期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保藏起来的文件,又重回党的机关。1929年前后地下江苏省委和江苏丹阳县委的一些档案资料,坚壁在农村,被一个农民保存下来。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珍贵文件被丹阳县委组织部长下乡时发现,交给了中央档案馆筹备处。1926年6月4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信的原件(这封信曾刊登在“中共五年来之政治主张”这本书上),1956年被上海市从国民党某中央委员的遗物中发现上交。1957年,在沈阳市一个居民座谈会上发现当地有个居民是周恩来总理的中学老师,又间接了解到周总理两个同学,收集到1914年周总理的文稿和照片。(1959年2月11日《北京晚报》4版,《党中央档案资料整理就绪》) 1959年2月11日,《北京晚报》4版…
a – 我们的1945|傅悦生:“我也要为抗日出份力!”
“那时候虽然才十四五岁,但我也要为抗日出份力!”94岁的傅悦生说起自己的“1945”,遗憾中带着自豪。那一年,他和同学们一起募捐到1000多元钱,交给了党组织,为支援抗战尽了一份力。 虽已是鲐背之年的老人,可傅悦生身形依旧挺拔,站如松,坐如钟,双手习惯性地放在膝盖上。胸前熠熠闪光的勋章,见证了他戎马半生的荣耀。 傅悦生1931年出生在山东枣庄滕县(今滕州市)。1938年,枣庄地区沦陷。从小就看到日军在家乡烧杀抢掠,傅悦生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反抗侵略者的种子。 说起山东滕县,您可能不太熟悉,可说起电影《铁道游击队》,许多人脑海中马上会响起那段熟悉的旋律:“爬上那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这部电影就是以抗战时期活跃在山东枣庄一带的鲁南铁道大队为原型创作的。傅悦生就是听着铁道游击队的故事长大的。 “1945年7月,我们几个小学生自发地联合起来募捐,上农村、城市募捐,听说我们募捐是要支援抗日前线,很多人慷慨解囊,募到了1000多块钱,交给了党组织。上级表扬了我们,说我们是爱国进步学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后备军!”说起此事,傅悦生脸上浮现自豪之情,“鬼子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小学生能干什么?联合起来募捐,支援前线,打败日本鬼子!” 也许是因为在这次募捐活动中表现出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傅悦生实现了参加革命的愿望,成为临城县抗日县政府工商支局的一名通讯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让傅悦生印象深刻的是著名的沙沟受降。当时,侵华日军拒不向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缴械。1945年11月的一个深夜,龟缩在临城的1000多名日军乘坐一列铁甲列车偷偷溜出临城,企图往南逃窜。鲁南铁道大队果断破坏铁路,将日军困在沙沟一带。12月1日,这1000多名日军携带步枪、轻机枪、重机枪、山炮等大量轻重武器,在临城沙沟成建制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鲁南铁道大队——一支身穿灰粗布军服、仅有百十来人的抗日游击队无条件投降。 没多久,傅悦生就投入到解放战争中。1946年,他被调往山东鲁南工商七分局会计训练班学习,后被分配到临城县工商支局任出纳,负责地方政府支援前线费用支出工作。…
a – 叶一飞创造历史,中国车手首次站上勒芒最高领奖台!
当地时间6月15日,2025世界耐力锦标赛勒芒24小时耐力赛落下帷幕,法拉利AF Corse 83号车组夺得冠军,叶一飞成为首个夺得该赛事冠军的中国车手。 Your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U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